家园共育

送给孩子“幸福感”

时间:2015-09-25 10:46:08 阅读:895次
东营市海河幼儿园    燕雪霞
 
  在近代教育史上,涌现了很多出色的教育家,他们在教育问题上提出了各自的理论,比如:杜威的“做中教、做中学、做中求进步”、陶行知的“生活教育理论”、陈鹤琴的“教育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”等等。我作为在一线教育工作的幼儿园老师,对他们的教育思想毋庸置疑,但还是想补充一点,那就是要给孩子幸福感。
  生活中处处充满教育,在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,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、发现来激活孩子的天赋的同时,也应该保护孩子的幸福感。然而,现在的家长很容易忽视这一点。
《最美的教育最简单》这本书我翻看了两遍,书里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。书中说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,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,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,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,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。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,“听话”或“懂规矩”不过是一种假象,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,所以经历就不能转化为经验,却会根本性得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。
  我想我们读到这里,肯定会感慨:“现在的孩子,吃好的,穿好的,哪个不幸福?”确实,一颗甜甜的棒棒糖、一次游乐园之旅、一个漂亮的书包……这些简单的小甜蜜对于孩子来说通通都是“幸福的感受”。可“幸福的感受”就等同于“幸福感”吗?不是的! “幸福感”对于孩子来说,不仅仅是“幸福的感受”,更是一种能力,那种在平凡甚至有些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还能感受到幸福的能力。一样的社会大环境,幸福感强的孩子会体味出更多的幸福快乐;同样的困境下,幸福感强的孩子会用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、去解决难题。
  那么,让孩子感到幸福的秘诀是什么呢?
  现在的家长学历普遍很高,教育意识很强,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,因此在周末寒暑假甚至晚上的时间,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,比如:英语班、奥数班、美术班、小主持人等等,如果恰巧是孩子感兴趣的,那对孩子来说或许是件幸事。可有些孩子对辅导班不感兴趣,家长强迫孩子学习不愿学习的东西时,这只会削弱孩子的意志,从而使孩子不开心。这样的家长细想一下,孩子不开心,幸福感从何而来?所以我想说,幸福感的秘诀是让孩子做开心的事情。
最近在微信上有一个疯传的视频《我的孩子不一样》,是一位妈妈关于对自己孩子教育的演讲,这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大都市,妈妈是一位作家,爸爸在报社工作,可孩子很特别,从小不和别的孩子玩,只喜欢看动画片、玩手机。但这不影响她长大,慢慢地到了上学的年龄。别的孩子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去上学,只有这个孩子在班里每天哭哭啼啼,永远都是蜷缩在一个角落,眼神传达给别人的信息就是害怕。就这样半年时间,妈妈也觉出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,于是带孩子看医生,医生的诊断结果是孩子自闭。可想而知,这仿佛是一阵晴天霹雳降落到了这个家庭。这位妈妈是最先平静下来,这时候她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,全家一起去农村生活。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对孩子是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,在农村妈妈没有强迫她去学校,应孩子要求,她们在家开辟了一块田地,孩子很喜欢小动物,她们养了十只小鸭子、一只小狗、三只小鸡,它们由孩子照顾。慢慢地孩子也渐渐得开心起来,有时候会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去河边玩游戏,妈妈看到孩子脸上的微笑,很欣慰。这位妈妈讲到这里泪水不止一次打湿了脸庞。我相信在对特殊的孩子的教育上,让孩子做开心事情也是同等重要的。
  幸福感是孩子一生的风筝线,那线就在家长手中,有了幸福感的孩子,一定会翱翔于幸福的蓝天!望每位家长都不要松开这根线。
 
 
 
 
 
 
 
专题专栏